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的赵普

明史知理

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的赵普(一)

我们总结历史,每个政治生命时代久远的朝代,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,这个政治生命才能延续下去!

其一是有一个核心的胸怀宽广,恢宏大度,志向高远,拿的起,放的下的核心人物。

其次必须有一批能征惯战,独挡一面文武双全的将帅!

三是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料事如神的智囊团队!

赵普就属于第三类的高级谋僚之核心人物!

赵普,字则平,生于公元922年,卒于公元992年。幽州蓟人(今河北省蓟县)。后举家迁至洛阳。赵普性情耿直,平日沉默寡言,不好虚谈,策论言语多引《论语》故时人常说:“赵普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!”赵普初入仕是由宰相范质举荐为滁州军事判官,与赵匡胤共事。后追随匡胤从征

图片[1]-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的赵普-乐学小窝

被匡胤引为心腹。赵匡胤回京都后赵普亦随之,匡胤复举荐赵普为定国军节度推官,后匡胤荐为同州节度使,荐赵普为掌书记官,视赵普为家臣,旦夕相随,随时咨之。赵普亦知恩图报,一生追随赵匡胤父子兄弟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竭尽忠诚,匡胤把赵普视作家臣,凡事皆取决于赵普,他们之间的关系匡胤视其为手足兄弟,故两人虽争执旋既相安无事,这是非兄弟却强似桃园的关系,相知如肺腑也!

初匡胤既得滁州,部下受命清乡,捕得乡民百余人,统被称为盗贼,按例一并斩首,众将并无异言,即将付刑,独赵普反对:“未审明白,便将他一并处死,这是诬良为盗,草菅人命。”匡胤曰:“书生迂腐,此地之人本皆俘虏,我将其一律赦免罪过,己是法外施恩,今其复聚为盗。若非名正典刑,何以儆众?”赵普并不惧匡胤之烕,徐徐答道:“南唐虽系敌国,但百姓何罪?明公素怀大志,极思一匡天下,收复中厚,奈何以秦、越相视,自分畛城?王道不外行仁,还望明公三思!”匡胤见他说的在理便说:“你不嫌麻烦,自己审理好了!”于是便将这桩公案交由赵普审理。这赵普便将这百余人,分成数队,一一点校,登记在册,让其乡党自己领去,凡无罪之人,又无佐证之人,当场一律释放,乡民大悦,争相称颂匡胤仁慈聪明,匡胤由此更加器重赵普。

赵匡胤既得滁州,其父马军副都督赵弘殷奉命夺扬州至滁州,父子疆场相见,相邀借宿几日,不想弘殷染病,唐军攻扬,周将韩令坤惧唐军势盛,上书周主驰援,周主又谴匡胤驰援扬州,匡胤内奉君命,外迫友请。怎能坐视?但又加父病不忍远离,公义私恩,两难兼顾,不免进退两难,情困彷徨,骤难分身,当下与赵普相商,赵普曰:“君命难违,请明公即日启程,若为尊翁为难,普愿代尽公侍亲之职。”匡胤曰:“这事何敢烦君?”赵普曰:“异姓兄弟尚且结拜为金兰之好,共戴天地,况我们同为一姓,本为同宗,若君不以名位为嫌,公父即我父,一切嘘寒问暖,进膳汤药均由普一人承担,公尽可放心!”匡胤便将其父托付于赵普,日:“君之恩德,容当后报!”即日自选二千健卒东行!普遂亲自煎药,自任调理之责,尽心服侍!

图片[2]-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的赵普-乐学小窝

匡胤扬州大捿,奉诏还都,时其父弘殷在赵普的护理下已经痊愈,匡胤拜谢,三人一同回京,匡胤趁周主褒奖,推举赵普为节度推官。

历史从来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舞台,让其大展宏图的。

赵普自从追随赵匡胤后,一路不离其左右。当匡胤立大功后,他劝匡胤韬光养晦,以收君心,军心,臣心,民心,低调作人。当周主病重,赵普劝匡胤以稳重而弹压朝堂。当周主亡故时,后周显德七年(公元960年),赵普积极为赵匡胤得天下策划,从历史透出的蛛丝马迹看,契丹、北汉南侵,周室无将便派赵匡胤北征,及“点检为天子”传言乃是有人有意为之。当众人一起想拥立赵匡胤时,其弟赵光义问赵普这事怎么办?赵普说:“主少(后周世宗之子柴宗训年仅七岁登基,其母符太后被立才一月)国疑,怎么能安定天下,你哥哥素来威望颇重,中外归心,一入汴京即可正位,乘今夜安排停当,明晨便可行事!”当夜赵普、赵光义、高怀德等赵匡胤心腹聚在陈桥一起想了一个黄袍加身的办法,让赵匡胤顺利地当了皇帝,赵普因拥立之功而被提为右谏议大夫,充枢密直学士。

赵普作为赵匡胤心腹,称帝这样的大事,他们岂能不暗中策划和收集情报。从京城中的传言到形成意见,再到付诸行动,没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和智囊策划,几乎不能成功。因此,此次兵变,仅一韩通死于守节,其余诸大臣,莫不望风而拜!可见这赵匡胤确得民心。而赵普更是其谋主之计成熟表现!

在如何处置幼主上,赵普进言:“即请幼主法尧禅舜,他日待光虞宾,便是不负周室!”这分明是效法司马氏篡魏室善代曹氏后人的典故了!

是年秋,擢赵普为枢密副使。

第二年春二月,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病重,临终揪然不乐,匡胤惶恐不安,其母曰:“儿知你因何而得周主天下?”匡胤曰:“谨听母亲教悔!”杜太后曰:“皆因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尔,若周有长君,儿安得至此!汝百年后,当传位光义,光义佳光美,光美传德昭,夫国立长君,社稷之福。”匡胤遵旨,太后怕无凭据,便让赵普记下作证人,书以金匮,束之高阁,由专人负责。

这是史书上这样记载的。

乾德二年(公元964年)赵匡胤对内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,他罢了范质、王溥、魏仁浦三人的宰相职位,拜赵普为门下侍郎、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,事无大小皆随时咨询,视其为左右手,悉与之商量,亦随时造访赵普。赵普也竭尽所能,忠心耿耿为其谋划。

赵普深以武将权力太大而为之忧滤。屡次要求赵匡胤削节度使权力,将兵权收归朝廷。故当石守信等典禁卫兵时,赵普数次进谏削其兵权,赵匡胤说:“这些人与我出生入死,必不叛我,你为什么对他们那么忌讳呢?”赵普说:“臣亦不忧其叛也,然熟观数人者,皆非统御才,怕的是他们不能制伏其手下,一旦军伍间万一有作孳的人,彼临时亦不能控制住局面了!”“究其原因是自安禄山为节度使后,各道军政均由节度使掌握,他们上马治军,下马治民,军供给养皆取之于道内,各道不用串连便自成体系,所以一道叛,而诸道自然从之,这是枝强干弱,臣强主弱的主要原因,所以只需逐步削夺节镇之权,控制钱谷,尽减地方精兵于中央,天下自然安宁。陛下何不以高富贵财富的为诱饵来换取他们手中的权力呢?”赵匡胤不待赵普说完就说:“你不要说了,我知道怎么办了。”

图片[3]-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的赵普-乐学小窝

随后就上演了一出历史活剧“杯酒释兵权”,成功地解除了上百年来的军阀混战局面,削除了藩臣割局隐患。

他们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?一天夜里,天寒地冻,大雪纷飞,赵普正在家中取暖,突然听到犬吠声声,人声鼎沸,叩门急促,赵普着家人开门,当家人开门定睛一看却是赵匡胤立在雪中,家丁马上唤赵普来,赵普急忙接驾,把赵匡胤接至内舍,待坐定之后,赵匡胤对赵普说:“晚上睡不着,想和你聊聊,我想趁北汉势弱之际,将太原收复,你意下如何?”赵普说:“北汉位于我方北部,一太原更是扺挡西北游牧政权的要地,如果我们现在收复太原,我们就要直面契丹的压力,阻挡辽兵的阻力就要由我们自己承担了。不如暂时保留北汉待我们平定南方,无后顾之忧了,它的那个弹丸之地,逃也无处可逃。也如成熟的果子,只需轻轻一摇,就会自然落地,现在它还不熟,吃到嘴里也是涩的。”赵匡胤笑道:“朕也是这样想的,只不过试一试你!”两人相视一笑,默契如此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